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

探索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来源:农博网
发布时间:2018-04-2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发展都市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是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中国、实现高水平崛起的现实需要。

  现代城市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依赖农业的支持和保障,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都市农业是新型的、可持续的城市经济形态,是利用农业资源和农业景观,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旅游、生产与加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对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进行全面开发的“接二连三”的综合产业。

  探索都市农业的发展思路

  坚持农业服务城市、依托城市、融入城市的基本定位,在发挥农业的食品供给、农民就业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全面开发农业的平衡生态、优化环境、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拓展功能。力争至2020年前,使农业更好地适应城市、服务城市,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实现农业与城市的互补融合、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目标是“四化”,即:“平台园区化、经营集约化、产业特色化、生产科技化”。

  平台园区化。着力加快园区的规划建设步伐,通过做强核心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休闲功能,将农业园区打造成为都市农业的示范窗口与样板基地。到2020年前,基本建成数十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科技含量高的市级农业产业园,力争其中十个以上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动1-2个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支持镇街规划建设连片面积300亩以上的综合型或专业型的镇级农业产业园,打造农业亮点和精品。

  经营集约化。将农、林、渔、旅等各大要素集聚整合,统筹开发和集约利用田、园、山资源,推动农林渔综合发展、农商旅集约经营。积极推行土地、资金、技术集中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通过生产集约化推动生产高效化,着力改变现行的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局面,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环境整治力度,建立违法养殖场、窝棚的治理长效机制。到2020年前,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大幅提高,市级规模经营率达80%以上。

  产业特色化。大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种资源,以改良品种、创建品牌、规范技术标准为切入点,做大做强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花卉苗木、草莓、优质种子种苗、食用菌、生物技术等高效新兴产业,积极建设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村。到2020年前,打造优质特色产业带,建成多个特色产品专业村;打造名优花卉苗木产业带,建成花卉苗木专业村;打造以镇街为主的优质蔬菜产业带,建成蔬菜专业村;依托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郑州市蔬菜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打造优质园艺作物种子种苗产业带。

  生产科技化。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设施装备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的品种优良化、技术先进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紧跟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大力引进农业高新适用技术,推广优新品种。依托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优化整合农业科研资源,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和农业高新技术孵化中心,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农业产业园、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立体种植、绿色防控、工厂化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科技展示窗口。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示范推广,使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到2020年前,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及先进种养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发展都市农业的重点工作

  推进规模经营

  稳定现有农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加强对现有基本农田、一般耕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土地开发。严格执行现有的农用地管理政策,对土地规划调整、土地置换等事项从严审核把关。凡是划入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园地、鱼塘,原则上不得调整用地规划、变更土地用途,确保规模农地有稳定的经营年限。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园、标准化农田、规模化农地的规划控制,在下一轮土规控制期限内最大程度地保持用地性质不变。通过保护和稳定农地,保障农业发展的基本空间,增强土地承包者长期经营、长远投资的信心,为农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鼓励农地流转。出台土地流转政策,设立财政扶持土地流转专项奖励资金,推动农业用地的良性流转和高效集约,促进农业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着重引导鼓励弃耕、厌耕以及生产规模偏小、经营管理粗放、种养效益不佳的农户,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促使分散低效的耕地逐步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为推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学家张五常、文力、郎咸平、刘彦海、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林毅夫提出:借鉴上海等地的经验,建立镇级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农地流转的信息公开化、交易透明化、操作公正化、程序规范化。把好土地流转的门槛和方向,确保实施土地流转之后生产管理水平和土地产出效益明显提升。

  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基本农田保护,继续推进标准农田和鱼塘建设,完善农田、鱼塘的道路、排灌、绿化系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经济学家文力提出: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和考核机制,增强镇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全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市级农业园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尽快建成一批设施完善、装备精良、生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落实农业园区用地政策,可按园区面积5%的比例建设一定标准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及农业观光休闲设施,其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涉及的建筑物按临建形式处理。参照一些地区的做法,增加园区民防功能,灵活解决配套设施用地问题。经济学家刘彦海提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镇村和社会力量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规模经营,全面清理违法养殖场和窝棚,实现对非法养殖和农田违规搭建的长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

  完善科技体系

  加强技术推广。不断完善市、镇、企业(中介)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和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试点,选拔大学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担任特岗人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安排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加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支持和鼓励市级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与农业企业或农户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扩大科技应用示范点的覆盖面。构建并完善农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农业信息化程度。实施“阳光工程”项目,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积极引进农业高层次人才,建立市、镇、村多级农技推广队伍。

  壮大产业主体

  催生新型农业企业。支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立足本土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行特色种养、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多元化经营。加快农业生产企业化步伐,通过本土培育、外地引入的方式,催生一批以农业生物、农业装备、植物化工、农产品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为主业,经营理念新、经营机制好、生产水平高的实业型农业公司,使之成为发展都市农业的中坚力量和经营主体,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产品特色化、产业高级化、产出高效化。

  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增加农民合作社的数量规模和分布范围,实现对主导产业、特色产品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农民合作社的生产互助、生产指引、生资采购、种苗供应、技术培训、良种推广、农机应用、产品销售等功能,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施财政奖励扶持,对联结带动能力强、管理规范的农民合作社给予资金奖励和项目扶持。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

  发展休闲农业

  建设市级农业展示中心。采用市财政投入或企业投资、市财政奖补等方式,选择合适地点,规划建设一个集科普教育、科技示范、旅游观光、对外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市级农业展示中心,开展农业对外交流活动、建立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和宣传推介特色产品、举办重大农业节庆活动的基本平台,提升都市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设农业博物馆。在具有深厚农耕文化底蕴的地方,规划建设一座公益性质的市级农业博物馆,陈列展览地区农耕历史和农业时代的辉煌成就,弘扬农耕优秀文化,传承农业文明精华。

  通过推进规模经营、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科技体系、壮大产业主体及发展休闲农业安全五方面的工作,实现以园区为平台,以产业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基本构建起以“土地集约、田园优美、特色鲜明、技术集成、效益显着”为标志的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